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准备工作,明万历沉船“南澳I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今天上午展开。这意味着“南澳I号”沉船里面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很快将展示在世人面前。记者了解到,本次打捞行动的1500万元经费已经到位,预计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将持续到今年12月中旬。
预计船上有数万件瓷器
根据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南澳Ⅰ号”沉船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考古勘探资料证明,沉船保存较好,水深约27米,船体大部被泥沙覆盖,初步判断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根据目前的海底摸查显示,“南澳Ⅰ号”沉船上的瓷器有1万至6万件之多。
1500万考古打捞资金到位
根据“南澳Ⅰ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捞方案,本次考古工作采用了不同于“南海Ⅰ号”的作业方式。考古队将首先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然后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工作。这也就是说,先打捞“南澳Ⅰ号”沉船上的文物,待有机会再将沉船切割、打捞脱水、脱盐和保管展览等。
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打捞方式的不同,“南澳I号”的打捞费用也远远低于“南海I号”,甚至不及后者的一个零头。2007年打捞“南海Ⅰ号”用了过亿费用并创下世界沉船打捞史上的纪录。
据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广东省博物馆专门调拨的1500万考古打捞资金已经到位,2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也已抵达。
多方文保单位准备接收
据称,“南澳I号”的打捞行动将持续到12月中旬。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人士称,东北季风即将到来,这对海底水下考古以及打捞行动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水下考古队实际作业时间不会超过2个月。
至于即将打捞上岸的文物,广东、汕头以及南澳县多方文保单位已经着手开展接收工作。尤其是南澳县文物局,更腾空一间100平米上下的展厅改造成洗盐池,准备对打捞上来的文物进行保护处理,最终进行展示。
南澳Ⅰ号
“南澳I号”原名“南海II号”,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是继“南海Ⅰ号”之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为便于区分,该沉船被定名为“南海Ⅱ号”。最近,根据政府和公众意见,并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更名为“南澳Ⅰ号”。
据史书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航运发达,是古航线重要的中转站,而“南澳Ⅰ号”就是历史上众多来往船只中的一艘。有专家称,“南澳Ⅰ号”堪称广东发达海洋文明的印证,也有可能证明南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