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关 闭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便民服务  收藏本站  电子黄页平台加盟热线:0754-88234504 
您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地沟油产业链曝光 监管部门互相推诿引质疑_汕头黄页,揭阳黄页,潮州黄页,粤东黄页·一万黄页
地沟油产业链曝光 监管部门互相推诿引质疑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人数:545    发布时间:2011/9/19 9:14:54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曝光 监管部门互相推诿引质疑

9月2日,广西柳州警方在牛车坪一隐秘地方查获一个无证经营、专门提炼地沟油的工厂,现场缴获已提炼好的成品地沟油20余桶,每桶净重180公斤,约4吨。3名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图为民警从装满地沟油的桶内抽出粘稠的地沟油。 张存立 摄

本周,地沟油的字眼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标题,首当其冲占据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和网站重要位置。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近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捣毁6个制黑窝点,抓获嫌疑人32名,同时查获食用地沟油100吨。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一条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本周调查中,公众普遍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完全摧毁这条黑色产业链,彻底根除地沟油。

有多少地沟油流向餐桌?

近几年,不时有涉及地沟油的相关报道见诸报端。然而似乎从来没有这次事件引发的反响和质疑强烈。表层原因或许在于首次以公安部牵头,又是首次“全环节”破获,而且首次真正摸清楚了一条“黑色产业链”。如此多的首次叠加足以让公众“震惊”。

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已知的事实,那些未知的真相更令公众担忧和恐惧。

比如究竟有多少地沟油流入了正规食用油市场?公众每天接触地沟油的风险有多大?一位午饭和晚饭基本都是在街边小吃店解决的工薪人士张先生表示,从公开的报道和官方表态来看,很难了解究竟地沟油的危害范围有多大,“我现在每天吃饭都胆颤心惊的!”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每家餐馆每天产生多少“废油”很难量化,这些“废油”究竟是让正规公司收走了,还是直接卖给了不法商贩,结果不得而知。即使那些卖给所谓的正规公司是否就用来合法化处理,更是无法判断。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究竟有多少地沟油经过一系列地下“漂白”程序成为“正规的”食用油,最终又流向我们的餐桌呢,目前尚很难精准判断。

据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称,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吃过地沟油。按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至300万吨。而国人一年动物和植物油消费总量约2250万吨。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

治理难题缘何成沉疴?

一些公众和专家质疑为什么这次特大打击地沟油行动中,最后只有公安部门出面。之前所有环节中为什么都没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记者调查中,公众对地沟油相关管理环节涉及的监管部门存在互相推诿的质疑不绝于耳。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

然而在此次对地沟油侦破案件过程公开报道中,从初期掏捞、粗炼到“二传手”倒卖和深加工,再到最后的批发和零售等一系列环节,几乎没有看到相关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身影。正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地沟油犯罪这一本应涉及多个环节的多头监管对象,反而实际成为监管的“盲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检测标准不明确也成为“众矢之的”。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鉴定地沟油检测技术规范,也没有专门针对地沟油检测标准。

不少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表示,目前我国对于地沟油与食用油的具体分类标准以及地沟油检测标准尚未明确,这也为监管部门判断是否存在地沟油客观上带来困难。

参与本次打击地沟油行动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凌秋来就曾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地沟油检测标准,“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究竟有什么危害和有多大的危害,还很难做到精确的评估。”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也表示,“现有国标无法用来测定油脂是否属于地沟油”。

弥合监管“真空”是关键

调查发现,整个事件中,媒体和公众对于相关各部门出现的监管“真空”争议最大。

地沟油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对于如何根除地沟油,不同部门表态不同。上述公安部门积极作为并表态,更多相关部门并没有正面回应。

本报记者特意致电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女士,希望获得对地沟油事件官方回应,未获明确答复。

随后记者致电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常纪文,他表示地沟油不属于安全生产问题,不便回复。

“最好别采访我们,这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这是本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答复。

公众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相关部门的责任推诿导致地沟油处理“搁浅”并非没有先例。

此前有地方政府曾借鉴国内外方案,设计了一整套完备的地沟油“循环经济”利用方法,详细介绍从餐饮业“源头”抑制回收、企业投标集中处理、成品用于工业制皂的“良性循环圈”。

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符合民意的构想却最终“搁浅”,原因是因职能部门间权责划分不清,找不到最合适的“牵头主管部门”。

“地沟油企业和食品企业不同,属工业企业,产品不用批检。公安部门查处都颇费周折,靠我们行政机关日常监管,很难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质监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事实上,对于地沟油的整治和监管涉及到对餐厨垃圾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管理各环节。有专家表示,这其中除了借鉴国外,通过立法严惩不法商贩之外,对有关监管部门执法不严进行严苛的问责机制很有必要。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公安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部署开展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对此,社会学者郭簃表示,这需要各个环节和部门的真正配合与落实,标准和要求出台相对容易,部门的协调行动形成长效机制才是根本。权力过分集中固然是个问题,但是过分分散也容易导致互相推诿扯皮,如何避免最终形成监管“真空”才是关键。

【观点】“源头终结”定能彻底根除

地沟油本身固然需要高度重视,更应重视的是类似地沟油事件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标准缺失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无法或很难真正解决。关键要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猛药”。

无论地沟油还是“香精”包子,或是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染色馒头”和“毒香蕉”,这背后的实质都是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的一系列环节出现了问题,所以才导致这些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需要深刻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往往是在即将进入流通环节甚至是已经进入流通环节时才被最终发现。

2009年6月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最高罚金为问题食品原价10倍,2010年9月出台的法规将死刑纳入惩罚手段。国务院今年2月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何如此严厉的惩处法律法规,仍然很难震慑黑心厂家?

显然,相关环节监管不到位甚至失职是个突出问题。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温柔”,也造成一些黑心厂家的实际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对于监管部门的严苛问责非常重要。

此外除了部门监管,社会相关阶层的监督也很重要。比如,行业自律也很必要。地沟油事件以来,一些餐饮行业协会和单位主动联合起来,发出“杜绝地沟油流入餐桌”倡议,并且承诺一旦发现协会内有餐饮单位使用地沟油,立即将之逐出,并请执法部门根据相关法律给予处罚。

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消费者的自我维权也很关键。在目前这样现实情况下,大众传



 

平台首页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建设 | 电子黄页帮助中心 | 惠138购物网
网站建设客服:0754-88234504 网站建设业务手机:13829487815 客服QQ: 业务QQ: 投诉建议QQ:
电子黄页10000hy.com Copyright2009-2011 广东正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键词:汕头黄页揭阳黄页潮州黄页粤东黄页潮汕黄页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61421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