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现金储备超过180亿港元,阿里影业是要做什么呢?
这个疑问在阿里影业复牌后逐渐清晰。
阿里影业今日发布公告称,已和配售代理签订配售协议,向不少于6名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配售股份。此次共配售41.9957亿股,配售价格为2.9港币,合计募资约121亿港币;配售的股份约占阿里影业已发行总股本的19.96%,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64%。
“单就再融资规模而言,阿里影业的此次股票配售规模堪称巨型,尤其是投资风险大的文化娱乐板块。”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德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众所周知,300亿票房的电影市场是由600部电影支撑起来的,而真正盈利的电影只占到5%,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而对于投资者而言,电影产业更像是一场赌博的游戏。
如此环境下,问题就来了,一家在今年开始投拍电影的“老公司”为何取得投资者的信赖呢(由于是定向配发,并非在公开市场申购,这些投资者入股的价格是公开市场的9折左右)?
一位参与诸多文化产业收购并购项目的操盘手认为,其实,阿里影业在市场和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已不是一家单纯的影视公司,而是一家以互联网基因推动娱乐行业价值重估的娱乐全产业链平台。
这一点,本报记者在梳理阿里影业的一系列动作中已见雏形。
2014年6月24日,阿里巴巴完成对阿里影业的收购,耗资约62.44亿港元,尽管当时顶着首富旗下企业的光环,但阿里影业的“负担”并不小,其2014年中期财报显示,报告期公司亏损4.47亿港元;其中制作及发行电影、电视版权亏损2.29亿港元。
主要原因是部分影视项目延迟,造成集团上半年营业额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公司预计了控制权的变动,前管理层决定延后执行若干战略决策。
而在马云个人影响力以及阿里集团强大的品牌号召下,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包括李连杰、王家卫、赵薇等知名人士以各种身份(非执行董事、合作者、投资者等)与阿里影业有着或多或少联系,但一时很难改变因历史问题而遗留下来的难题。
不过,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文化娱乐板块重要的业务承接者,阿里影业在接手文化中国集团之后,对该公司原有的运营模式和产业定位进行了全面调整,并充实和补充了大量来自互联网和传统影视制造行业的专业人才,其互联网和娱乐行业全面融合的产业形态初步建立。
比如,今年4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建议将集团旗下淘宝电影票和娱乐宝资产注入阿里影业。
5月28日晚间,光线传媒发布了《关于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显示,光线传媒已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光线将依托大量的影视作品、艺人等优势内容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产业、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打造以传统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方式相结合的全新互动体系,获得内容传播与商业收益的双赢,双方旨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几天之后(6月2日),阿里影业集团发布公告称,与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实现对后者的全资收购。而粤科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影院出票系统提供商之一,核心业务包括影院票务销售管理、连锁管理、电子票务平台、移动购票应用,以及为第三方(电商平台)设置接入平台及自动放映系统等平台化产品。业务已经覆盖国内1500家影院,约占全国影院总数1/3。
“从上游的IP投入、影视作品的投资制作发行、线下院线拓展、衍生品开发销售,影视行业的整个生态链已被覆盖。”刘德良表示。
“其长远规划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全产业链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塑娱乐行业。”该操盘手分析认为。
根据阿里影业公告内容显示,阿里影业此次配股所得款项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用途,并为将来可能出现的集团在传媒领域的投资商机中为潜在收购提供资金。
若加之其之前账面现金,阿里影业将拥有超过180亿港币的现金储备。
随着阿里影业核心核心战略的逐步实施,谁又会成为其下一个收购目标呢?